![日语学习小知识——日语文学的特点 日语学习小知识——日语文学的特点]()
学习日语你需要了解一些文学方面的知识,比如说日语文学。整体上来看,我们不妨说,日语文学的重大特征之一在于文学写作与社会、文学表达与政治的彼此分家,互不相干。对于日语文学的这一显著特点,日本学者铃木修次(1923~1989)曾将其表述为“日本文学”的“脱政治性”(参见《中国文学と日本文学》,铃木修次著,东京书籍,1978),诚哉此言也。纵览千余年的一部日本文学史便可知晓,日语文学的确可以说是长于抒情性和感受性的文学,无论是和歌还是俳句,抑或是江户时期的小说戏剧,其所表现的往往都是作者的情绪感受和个体生活,固然也不无描绘重大历史事件和武士家族集团的命运(他们的命运变化往往会导致社会生活翻天覆地的巨大变化)的鸿篇巨制,但这类作品乃是凤毛麟角,而且其内容上往往也难免有割断与周边社会的联系之嫌,游离于现实社会尤其是现实政治之外。甚至不妨断言,自古至今,除了“军记物语”和“历史物语”的一群以外,正面描写政治事件和社会生活的作品几乎是空白,而“军记物语”也每每着重于夸张地描述战斗场面,喜欢将历史人物、历史事件传奇化,不是写历史写政治,而是写故事写传说。政治历史意识缺席,社会批判精神阙如,乃是诸家之通病。虽然远在《万叶集》时代,就曾有批判现实主义歌人山上忆良(660~733)写出了《贫穷问答歌》之类反映世态炎凉、鞭挞封建社会的不平等、表现出强烈的现实意识和批判精神的优秀和歌,但在当时是一枝独秀、稀乎朋类,而且此后更是再也无人承继其直视社会现实的文学精神,“社会派”现实主义和歌遂成绝响。而山下忆良曾有过滞唐二载的留学经验,不难想像其仿佛横空出世般的现实意识与批判精神,其实极有可能是直接得益于对中国文学的接受。当今社会,中国学习日语的人群越来越多,两国的文化交流活动也会越来越多。
这种“脱政治性”的传统到了现代之后曾经有过改观的契机:明治初期的“政治小说”及稍后的“社会主义文学”都不妨说是对社会现实、民族前途、底层民众运命关注的产物。而1920~1934年间风靡一时的“日本普罗文学(プレタリア文学運動)运动”,更是在来自西方的马克思主义哲学和苏联的社会主义现实主义文学以及国际共产主义政治运动的浪潮冲击影响下而涌现出来的文学运动,它表现出了前所未有的强烈的政治性、意识形态色彩和对社会现实的关心,然而未几便受到法西斯国家机器残酷无情的镇压,并从此一蹶不振了。取而代之的大战期间的“国策文学”、“战争文学”倒也表现出了某种社会关注与政治意识,但那却是由政府操控、替政府代言、欺蒙民众、激昂士气、为侵略战争服务的玩意儿。“二战”后也曾有过《新日本文学》〔4〕派的“民主主义文学”强调文学的政治性和意识形态性,并曾经形成过颇为强大的潮流,然而其影响力也终于未能够维持得太久,一度汹涌澎湃的狂潮曾几何时早已成了涓涓细流,甚而干涸、消失在“脱政治性”的茫茫沙漠之中了。今天的日本作家可以说大都承袭了脱离现实、政治、社会、意识形态而自我韬晦的传统,表现出强烈社会政治意识的作家寥若晨星,在日本社会里成不了气候。